晨起推開窗,玻璃上凝著層薄霜,指尖觸上去涼絲絲的。手機彈窗跳出“小雪”二字,忽然就想起常德老家此刻的濕冷——那是種能鉆進骨頭縫里的寒,棉鞋踩在青石板上,鞋底總沾著細碎的冰碴子。
十年前,18歲的我拖著行李箱來西安求學。彼時南方暑氣未消,西安的秋老虎卻已帶著干爽的涼意。直到初冬第一次降溫,宿舍樓的暖氣片忽然熱了起來,我指著那排銀色欄桿好奇詢問舍友:“欄桿怎么裝在室內啊?”舍友笑得直不起腰,說那就是暖氣片。那天我第一次知道,原來冬天可以不用抱著熱水袋寫作業,不用把腳縮進烤火桶里不敢伸出來;也是第一次明白,暖氣片不是“室內欄桿”,是北方冬天最貼心的禮物。
在常德,小雪節氣是要腌臘肉、灌香腸的。奶奶會把腌好的肉掛在屋檐下,雪粒子落在油亮的肉皮上,轉眼就化成水珠。我裹著厚棉襖幫她遞繩子,手凍得通紅,哈氣在冷空氣中凝成白霧。那時總盼著冬天能快點過去,盼著春天漫山的油菜花早點開。
如今我28歲,在西安已扎根十年,家里裝了地暖,再不用依賴當年的烤火桶了。一進門就能換上薄薄的秋衣,踩在溫熱的地板上,連腳步都輕快起來。今年小雪已至,西安的天雖透著清寒,卻還沒落下第一場雪。這樣的日子,是暖爐上咕嘟冒泡的紅棗茶,是孩子趴在地板上搭積木的歡笑聲。她的小臉蛋始終烘得紅撲撲的,不用像我小時候那樣,每到冬天手背就凍得紅腫發癢,長起一個個癢得鉆心的凍瘡。樓下的銀杏落光了葉子,枝椏在藍天下舒展,卻一點也不蕭瑟——因為知道,轉個彎就能鉆進暖洋洋的店里,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。
上周給奶奶打電話,她說常德又降溫了,家里烤著火還是覺得冷。我笑著說,等過年接你們來西安,讓你們嘗嘗暖氣房里吃冰棍的滋味。奶奶在電話那頭笑,說我早就成了“西安人”。
風又吹過窗欞,霜花慢慢化開。我給暖爐添了塊炭,看著火苗舔著壺底,紅棗的甜香漫開來。原來溫暖從不是季節的饋贈,而是生活沉淀的滋味——是故鄉屋檐下的臘肉香,是西安暖氣房里的煙火氣,是十年光陰里,從陌生到眷戀的溫柔轉變。小雪至,寒意濃,而心尖上的那團暖,早已在這座古城扎了根。(徐昕)
返回上一頁
財務共享平臺
OA辦公平臺
采編發投稿平臺
公司首頁
公司概況
新聞資訊
媒體聚焦
企業文化
員工園地
專題專欄
友情鏈接:
陜公網安備 61019402000012號